山西轉型綜改示范區管委會,各市工信局,有關鏈主企業,各有關單位:
根據全省新型工業化推進暨制造業振興升級大會“著力統籌用好重點產業鏈工作抓手”的工作部署,按照《山西省重點產業鏈“鏈長制”2024年行動計劃》(晉鏈長辦字〔2024〕3號)工作要求,為促進特鋼材料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我廳牽頭制定了《山西省特鋼材料產業鏈2024年行動計劃》,現印發給你們,請按職責分工抓好貫徹落實。
山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2024年1月23日
山西省特鋼材料產業鏈2024年行動計劃
為深入貫徹全省新型工業化推進暨制造業振興升級大會精神,落實《山西省重點產業鏈“鏈長制”2024年行動計劃》工作要求,用好產業鏈“鏈長制”有效抓手,聚焦特鋼材料產業鏈建鏈、補鏈、延鏈、強鏈,不斷強化產業鏈協作配套,持續引導各類要素資源向特鋼材料產業鏈匯聚,特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推進目標
(一)產業鏈競爭力不斷提升。特鋼材料產業鏈營業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7%以上,到2024年力爭突破1400億元。培育5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吸引3個重大項目落地,每戶鏈主企業新引進產業鏈企業2戶。
(二)創新鏈關鍵環節不斷突破。力爭推動3項特鋼材料產業鏈重大創新成果實現高質量轉化及產業化應用,突破5項關鍵技術研發,全面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和成果轉化水平。
(三)資金鏈保障體系不斷完善。探索特鋼材料產業鏈多種金融支持方式,選取2-3個項目納入省重點產業鏈基金進行模式試點,吸引大型投資銀行與相關產業鏈企業對接,全年為產業鏈企業獲得授信20億元,推動重點銀行與鏈主鏈核企業建立信貸合作關系。
(四)人才鏈智力支撐不斷強化。組建特鋼材料產業鏈專家庫,推動成立特鋼材料產業鏈專家咨詢組,支持鏈主企業與專家開展柔性結對,赴相關院校開展產業人才需求對接。力爭年底前鏈主企業與對應高校建立產教融合共同體,每戶鏈主企業培育引進10名高層次人才。
二、年度任務
(一)產業鏈競爭力不斷提升
1.針對細分方向開展填空式招商。
深化“政府+鏈主+園區”招商模式,圍繞鏈主企業差異化特鋼產品,細化下游招商重點方向,開展補充式、填空式招商,探索全鏈條整體引進方式,在新能源領域,依托中北高新區、綜改區吸引新能源驅動智能制造、新能源設備零部件加工制造相關產業鏈配套企業落地;在光伏支架領域,依托聞喜經濟技術精品鋼產業園,發展超級耐候鋼,吸引光伏企業落地建廠;在絲網加工領域,依托絲網“智”造產業園,利用拔絲產品優勢,打造絲網產業集聚區;在裝配式建筑、金屬制品領域,結合精品鋼深加工“零碳”產業園建設,吸引裝配式建筑企業、金屬制品深加工下游企業來晉投資。
責任單位:省工信廳、省商務廳、省投促局、鏈主企業
2.持續推進重點項目建設。
建立重點項目清單,形成“重大項目+鏈長+屬地”共建模式,聯合項目屬地政府不定期召開會議研究解決重大項目推進中的難題。緊扣項目建設關鍵環節,系統做好監測調度、動態管理、包聯服務。“實施類”項目重點推進17個重點項目建設;“儲備類”項目積極推進11個儲備項目落地開工;“謀劃類”項目聯合投促部門推動27個招商謀劃項目落地,做到儲備一批、開工一批、投產一批,保證項目建設持續推進。
責任單位:省工信廳、省發改委、省投促局、鏈主企業
3.開展產業鏈企業梯度培育。
深度實施產業鏈“鏈主+鏈核+專精特新”企業梯度培育模式。由“鏈主”企業主要負責人掛帥,建立“清單制+責任制”制定詳細規劃、任務書和年度任務表。深化“鏈主”企業與“專精特新”企業合作,建立“鏈主”企業牽頭,制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等產業鏈上下游骨干企業參與的產業鏈協作聯合體,重點推動專精特新企業融入鏈主企業協作配套鏈條,促進聯合體內企業在技術攻關、產銷對接、資金融通、標準制定、企業管理、平臺建設、人才培訓等方面深入合作。重點推動鏈主企業建立特鋼材料產業鏈協作聯合體,提升產業鏈上下游合作關聯度。
責任單位:省工信廳、相關重點企業
4.加快產品高端化轉型升級。
支持企業瞄準汽車、家電、工程機械、管道運輸等行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持續健全企業生產管理體系,建立包含原材料采購、生產加工、產品監測、售后服務的全流程生產體系,開發升級新型產品。圍繞我省特鋼產業基礎,重點開發生產取向硅鋼、鎳基合金、超大型H型鋼、高端緊固件用鋼、高端裝備用特種合金鋼、核心基礎零部件用鋼等小批量、多品種關鍵鋼材,提升產品附加值,更好滿足市場需求。支持企業積極申報“山西精品”認證,提升產品質量,提升社會知名度,產品影響力。積極宣傳燃料電池用不銹鋼、超純鐵素體不銹鋼、超大規格H型鋼、高端緊固件用鋼等重點產品,強化產品知名度,形成家喻戶曉的特鋼品牌。
責任單位:省工信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鏈主企業
5.推動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支持企業針對現有流程工藝開展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全面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特鋼產業深度融合,加快布局能源智能管控大數據平臺、鋼鐵生產全流程質量管控大數據平臺等生產經營平臺,貫通生產、經營、供應鏈協同等業務場景,打造一批智能化改造樣板,提高企業產品質量和生產經營效率、效益。積極開展融合機器視覺、智能傳感、深度學習、自動控制的不銹鋼自動扒渣系統推廣應用,加快特鋼材料產業鏈智能化改造。
責任單位:省工信廳、鏈主企業
(二)創新鏈關鍵環節不斷突破
6.持續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支持鏈主企業等聯合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積極申報晉創谷創新驅動平臺,圍繞特鋼材料產業鏈組織開展重大關鍵性、基礎性和共性技術問題攻關,提升行業整體技術水平。支持鏈主企業發揮創新領軍企業的垂直整合作用,通過重大科技項目,帶動大中小企業提早介入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帶動大學和院所延伸參與應用研究和試驗開發,實現創新深度融合、相互促進。建立特鋼材料產業鏈關鍵技術清單,聚焦高鐵輪軸鋼超純凈化冶煉控制技術、氫能源汽車電堆雙極板用不銹鋼、稀土微合金化高強緊固件用鋼、12.9級高強緊固件用鋼、微合金化非調質鋼、汽車電樞軸用ML40Cr盤條、Q355CH型鋼等戰略品種開展技術攻關,拓展在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核工業等下游領域的應用。
責任單位:省工信廳、省科技廳、鏈主企業
7.加快促進重點技術產業化。
支持鏈主企業等建設一批面向社會開放的概念驗證、中試熟化、小批量試生產等中試平臺,加快平臺技術開發和轉化進程,縮短成果轉化周期。支持鏈上企業聯合技術轉移機構、新型研發機構、創新創業載體等,組建產學研聯合創新體,積極承接國家重大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支持特鋼材料領域國家重點科技計劃項目來我省開展后續研究和產業化應用。定期搜集整理企業技術需求清單、可轉化成果清單,常態化開展成果發現、挖掘、策劃和轉化服務。重點推動高壓氣態、低溫液態氫儲存容器用不銹鋼制備關鍵技術、經濟型雙相不銹鋼板材關鍵技術等技術產業化,提高成果轉化效率。
責任單位:省工信廳、省科技廳、鏈主企業
(三)資金鏈保障體系不斷完善
8.支持多元化金融服務保障。
建立具有特鋼材料產業特色的“產業鏈+鏈主企業+產業基金”運作模式,發揮金融支持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利用專項基金支持特鋼材料產業鏈發展,結合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等不同時期各類企業開展針對性幫扶,促進企業持續成長,遴選2-3個重點項目作為基金招商試點推進。開展政銀企“線上+線下”融資對接活動,強化金融政策及產品信息宣介,推動解決銀企信息不對稱問題,促進資金供給端需求端有效銜接。
責任單位:省工信廳、省地方金融監管局、鏈主企業
(四)人才鏈智力支撐不斷強化
9.建立人才專家庫。
加快建立特鋼材料產業鏈專家庫,推動成立特鋼材料產業鏈專家咨詢組,初步形成“產業鏈+專家”智庫模式,充分發揮專家在推動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中的決策咨詢和參謀智庫作用,跟蹤分析國內外特鋼材料產業發展動態趨勢,提出產業發展前瞻性建議。鼓勵鏈主企業加大“兩院”院士、“國家重點人才培養計劃”等高端人才的引進力度,支持專家與重點產業鏈企業“柔性結對”,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經營管理、生產、發展和規劃提供全方位服務。
責任單位:省工信廳、鏈主企業
10.強化本地人才培育。
采取政府引導、企業激勵等舉措,打造跨學科、復合型、具有實操能力的特鋼材料本土高端人才隊伍。鼓勵企業通過股權、期權等方式加強對優秀杰出人才的激勵。鼓勵相關高校開設特鋼材料相關領域專業,充實技能人才隊伍。支持鏈主企業與相關高校合作,建設產教融合共同體,共同推動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產業結構相匹配的人才培育體系,形成產教融合“雙元制”培養,將建設產教融合共同體列為重點推進工作,由鏈主企業牽頭推進,持續引進操作技能人才。
責任單位:省工信廳、省教育廳、鏈主企業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政策引導。
聚焦產業鏈發展痛點、堵點,廣泛調研企業市場需求,按照市場規律,聯合多部門,逐一列出解決辦法,提出專項支持政策,協調連接產業鏈“斷點”、疏通連貫產業循環“堵點”,促進各產業鏈間多鏈融合,引導各鏈條企業供需對接、優勢互補、抱團發展,促進產業鏈集約化建設、集群化發展。
(二)召開專題活動。
支持鏈主企業積極組織申報中國不銹鋼產業發展大會、中國產業鏈創新發展峰會、中國國際鋼鐵大會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會議論壇,提高我省產業發展知名度。組織開展特鋼材料產業鏈招商引資大會,搭建特鋼材料招商引資平臺,吸引下游新能源、裝備制造、交通運輸、建筑裝飾、民品深加工企業落地投資。召開產業鏈上下游協作對接會,促進下游持續應用我省特鋼材料產品,不斷提升本地配套率。
(三)保障項目實施。
建立重點項目實施清單、儲備項目清單、謀劃項目清單,按月調度項目推進情況,實時掌握項目工作動態,及時發現問題,全面分析問題,精準解決問題,確保實施類項目按時推進,儲備類項目手續辦理順利,謀劃類項目落地見效。及時總結項目保障中的先進工作經驗,向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推廣復制。
(四)開展入企紓困。
按月開展入企紓困服務,深入企業一線,通過走訪調研、問卷調查、座談研究等方式對市縣經濟發展情況、企業經營狀況、項目推進情況進行全面摸底調研,及時向企業宣講新政策,梳理各地市政府發展訴求,各相關企業發展問題,研究制定解決方案并推動落實。